这是我要分享的被动收入和另类资产里面最后一个大类别,什么天使轮,什么原始股,什么Pre-IPO, 都在这个类别里面。如果是天使轮,风险大,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时间巨长,如果真投出来个成功的,大概在7-10年才能退出,不过有时候在5年左右A轮和B轮的机构投资人进来之后,早期的天使轮的投资人可以退出一部分,总之就是没啥流动性。门槛一般5-10万,有的也能低到2万5,风险大,时间长,所以机构也都是小额大量投,逮住一个算一个,只要跑出了一个赢家,就能覆盖掉所有输家。一般而言,投初创一般都是通过基金的方式,长期算下来,成功的VC平均回报年化大概在15-20%左右,这是成功的,亏了的那就太多了。天使阶段还能接受个人投资人,等到了机构进入了,比如VC, 比如A, B等后续轮,也就是所谓的anchor investor到位了,那时候个人一般投不进去了,因为cap table要干净。后续轮的价格都会比天使轮要高(除非市场valuation跌成狗),因为风险降低了,所以越到后面的回报率相对越低,但风险也相对越低,亏本金的概率越低,当然,也不是绝对的,给你们看看我最近扒到的投进了明星企业的一些基金披露的估值变化:
Anthropic: -10%
Bytedance: – 53%
Kraken: -70%
Neuralink: +34%
OpenAI: +68%
OpenSea: -69%
SpaceX: +581%
Strip: +110%
这只是估值账面上的,离退出拿钱还早得很,而且这还是能搞到这些明星公司的早期股的基金的业绩,可想而知,亏损的幅度和概率是多么高,当然,赢家也能高回报,除了上面的1倍,5倍等等,我认识的拿过最好战绩的一个天使一笔就退休了,投的公司还没上市,但是通过后来进入的机构投资人退出了一部分,大概拿了300倍;还有一个是0.5拿的原始股,上市之后涨到了95,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反正到现在为止我在这方面的战绩还是全亏😂
所以对于这一块资产市场上的常规基金玩法,我的思路是这样的:要想天使轮有好战绩,需要能投进去足够,大量的优质初创,我没那美国时间搞这事,也不放心基金的第三方风险,纯靠运气还不如不干;同时,如果年回报最后平均确实是15-20%且还得等上个10来年,那就更不值得了,因为我其它路子有的合同回报比这高,还能每12个月就退出;所以对我来说,市场常规玩法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不想花精力,不然就不是被动收入了,同时我又不想纯靠运气,想投少点但赢面大点的初创,所以我自己的玩法是结合了天使和A轮这种混合模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踩着A轮机构进来之前那个点投天使轮。这样价格适当,很快估值就能涨一轮,且缩短了最后的退出时间,同时风险比早期天使轮又低了不少。
要做到这个程度,是有几个核心前提条件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家都听过投初创就是投人对吧?比如创始人要有不断pivot直到最终实现愿景的素质等等。我同意人是最重要因素,但人也是最不可预测不可控的风险,所以我对人这个因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看初创公司“人”这方面就三点:创始人是不是repeat founder, 之前有没有拿到大结果;单纯看这个人行不行我不知道他们行不行,反正我是不行的😂,所以我一定是要以对方之前的结果说话的。要么之前的初创有结果,要么以前就上过市。第二点,投资人/董事会里面有没有拿到过大结果的投资人。不是机构,是个人投资人。这种人一般运气奇好,而且已经有手感了,只要是他们重仓了的,一般都会跟我说,这次的感觉和上次他们跑出来的某个独角兽的感觉很像,他们见过,感受过,所以更容易追随自己的直觉。第三,无论是创始人还是重要投资人,我能不能说上话。不是说我一定要认识他们,而是说,我们互相都能提供很大的价值给对方,在这个过程中都视对方为重要的伙伴,从而能接触到一些核心的事件卡点,这样才能做到比如怎么卡在机构进来之前参与最后一轮的天使。
而如果人对了,最难的deal flow也顺带解决了。Repeat founder一般可以连续投很多次,一鱼N吃😂同时,拿到过大结果的投资人一般在无数个初创的董事会里面,和其他早期投资机构都交好,大家经常会聊到自己porfolio里面成长最好的项目,如果真好且时间价位都合适,就会相互投。更进一步,因为大家都能提供重要价值,有些公司投进去其实纯粹是因为价值在别处互换了,然后用好初创这个载体来实现大家一起价值的进一步兑现。比如之前我提到的0.5进去,最后到了95的朋友,他们在开始能投进去也是因为他们在别处帮了某些人一些大忙,对方就以这个项目来进行兑换的,本来想着几倍就差不多了,结果是个大彩蛋,皆大欢喜。还有的很多好deal能看到,是因为有些人的本业就是服务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初创公司的,在给他们提供价值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跟投不错的公司。总之,要搞定这几个核心的前提条件,归根结底你自己得先能提供别人需要的独特价值,那么你自然就能在整个链条里面了。
除了人,就是数据。一般到100M收入就能上A轮了,所以机构快进来的时候,月增长,收入增长,ARR每月的状况和增长都已经到一个程度了,踮踮脚眼见着就能冲A轮了,虽然回报肯定不如最早期的投资人,但数据到了这个程度,产品,现金流等等的风险已经低了很多,我不介意回报低一些。
所以我有了这个框架后,按照这个思路投的几家公司,到现在都有浮盈,虽然不多,但至少改变了我之前全亏的战绩,是个好的开始。同时,我现在的感觉就是,找到对的deal flow的方式,满眼看到的都是机会,好初创太多了,完全不缺机会,我也会边走边看,把真实数据和更多的判断细节在我加仓了的几个初创的系列写出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除了上面提到的,也有一些平台专门搞初创投资的,如果愿意尝试平台的,我列了个清单在XXX后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终于把legal, credit, entertainment, collectibles, private equity/pre-IPO这几个资产大类的基础聊完了,下篇可以开始聊聊被动收入的风险,期待,以及如何判断适不适合你的一些大原则了。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through our emails, websites, social media accounts and any communications in any format or form is for information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legal, or investment advice.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CindyShares.com disclaims liability for any claims, damages, or losses arising from reliance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here.
Under no circumstance shall we have any liability to you for any loss or damage of any kind incurred as a result of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shared here or reliance on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here. Your use of the information and your reliance on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here is solely at your own risk.
Copyright © 2024 created by CindyShar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