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 Themes

买楼那些事12 – 时代的眼泪真实数据大放送

接上篇,搞楼的这么些年,同时看着其它的资产类别都在发展,盘了一遍眼前我们整个portfolio的真实数据,我们是真的感觉有了自己一个既横向又纵向的结论。 

横向来说,重资产已经是时代的眼泪了。 

先看数字相关的代价。 

首先,我们已身处高利率的环境,higher for longer大概还要个几年,这种情况下,银行借贷的LTV低得令人发指,我们曾经有的楼银行只能做到38% LTV的,相当于得拿着大把现金压在楼里。每个楼里压上个几百万,每年的机会成本在我们这里就是巨大的。熟系我们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在legal lending里现金回报率在每年1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几个楼加起来,压在里面的现金每年光是唾手可得的机会成本就是7位数了。每年7位数现在干什么不好,直接分红发给股东大家都会皆大欢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天天吵来吵去,在重资产这块是拿不住也卖不掉。 

同时,重资产很少是正现金流,因为预期都是满租和全部turnover到了市场租金,且维修费用不超支。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就是每个月总有空置,每个月的维修一定超支大概30%-100%,每个月总有这样那样的大件小件坏了要置换,从几千到几万就没停过,而且长期低于市场价的租客大概率几年之后还在这住着,你也毫无办法。所以,拿着楼负现金流才是常态,每个月你就看着账户噌噌往下走。但相比之下,别的资产类别(比如legal lending)是正现金流,是往你账户里打钱的,每个月你就看着自己的账户噌噌往上走。我就问你,当有了这么明显的对比,你会是什么感受? 

再来,记不记得当时的初衷是买好区最烂的楼,turnover来做强制升值,翻新把租金搞上去,利用cap rate来放大租金的增长,得到多倍的资产价值增长?这就是市场上铺天盖地的BRRR模式(买入,turn over, 强制升值,再去银行把钱套出来,继续买买买)。听起来多么美好是不是?我们亲身运营楼的经历告诉我们,这都是扯淡-关键原因就是利率和cap rate。 只要利率稍微往上变动一点,cap rate就往上升,而cap rate变动一点点,对于每一栋楼来说都是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估值变化,要有实力拿住! 

真实数据,拿我们一栋运营得还比较好的楼来举个栗子,当年入手租金是21万, 经过了5年我们费力九牛二虎之力turnover了这栋楼里的7户人家,把租金干到了现在的30万, 租金涨幅是真的可以了,如果利率和cap rate没变化,妥妥的和计划的强制增值预期差不了多少,大概能升160万差不多;问题是,楼本来就是个最少5-10年拿住的资产,这中间但凡利率有个什么风吹草动,cap rate就变了,比如现在的cap rate已经比我们入手时高了1个多点,这么一算,即使租金涨了快10万,干了这么多年的活,人力物力时间都搭进去了这么多年,就因为cap rate涨了一个点,增值就从160万跌到120万左右,再扣除这么多年来各种大修小修空置率各种费用,算下来就几十万的利润。押着这么大笔本金,多年就赚几十万,再把本来可以每年拿10%以上正现金流的机会成本一算,真的,不亏都是好的。所以,一个上涨有限,但随便一跌就能跌出天际线,周期又长,不确定性又大的模式,在未来这几年的大环境下你可以自己判断一下适不适合搞。

说到这可能你又会说,现金流的问题好解决,不就是多放点首付压在里面吗?比如银行只借40%那我押60%的现金在里面就好了,这现金流差不多持平了,能拿得住了,睡觉也踏实了,万一碰到利率变化,能拿到下一个好的周期等估值上去了再卖。理论上确实这样,但是你本金大了,周期长了,回报率直接就能从预期的两位数跌到一位数,还要消耗无数的时间精力情绪。在这个回报区间,大把别的资产类别能做到,且不用操心,你又何必。  数字拉胯,我们再来看情绪,经历和体验方面的代价。 

如果你看了我的这个系列,打心眼里觉得经常和装修队打交道,和租客上庭,经常维修,催租,换新等等这类事情无所谓,可以容忍,我觉得你就是适合做这个的。如果你光看我写的都觉得累,那还是别想了。等你自己上手,只会更累更气更沮丧。很多时候,手上已有投资房,觉得自己经验值刷够了的房产投资人聊起来,都说下一步就是买楼,还特别兴奋。我一听就知道没戏,因为前一分钟对方还在抱怨半年就得给租客换个冰箱,花了1000不甘心,或者一个房子空置了两个月才租出去,受不了。真有楼了,那是每年估计得换10几个冰箱,每个月都能有空置,每天都在往水里丢钱,还在那个段位的估计直接就崩溃了。 

对于我这种习惯躺平,只玩被动收入的,楼带给我的情绪体验这几年足够了,就像热恋之后激情燃烧得只剩灰了,想燃都燃不起来了😂 

之前说过,过了好几年,在看到(亏损)数据的那一次真的突然就彻底明白这个资产类别的特性了。这就是个和被动收入没一毛钱关系的玩法! 

市场说法都是躺着收租,这背后其实是有一套运营流程的逻辑的,只有把那99步都干了,比经纪更懂审单,比租霸更懂法,比装修队更懂干活,比你预算的更更更有钱,你才能干到“躺着收租”这最后一步! 

这就是给自己找了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工作而已,而且工资取决于利率,利率变了有可能工资拿不到手你还得割肉离场! 

那为什么大家还是各种买楼呢?到后来我们到处找业内同行吐槽,扒得深了,终于听到了点实话,一直买买买楼的人其实是把这个当大额存款来做了!他们追求的压根不是回报率,而是相当于买了个他们认为可能增值的GIC!也就是说,在里面押大笔的现金,平时只要回报率和GIC差不多就行了,同时做好拿几十年的准备,因为时间周期够长,总会碰到牛市,牛市离场就行了,这就是有GIC保底,还有牛市增长这个可能性,而且很多都是准备传给下一代,当做长期持有增值潜力的GIC了!所以人家拿着楼该干嘛干嘛,不亏就是终极目标,而不是为了口嗨! 

说回我们自己,为什么说这是个横向结论呢?因为我们有别的资产类别呀!横向一比较,一目了然!别的资产类别,比如legal lending(感兴趣的新粉请看“我是怎么躺平的”那个合辑), 比如房屋贷款(感兴趣的新粉请看“我最早躺平的路子”那个合辑),那是真.躺。啥都不做,人工情绪精力成本不到付出10%, 但贡献给我们的回报占比差不多90%。而重资产呢?不仅在这个市场没有任何回报上的贡献,而且人工情绪精力成本消耗了我们差不多90%的投入!你说说,这都是啥事? 

横向结论说完了,下期说说纵向结论,也就是说,重点聊一下重资产这个纵向板块的应对策略。比如,如果你看完了这个系列觉得自己还是想玩重资产这个板块,那现在的市场,还能怎么玩,怎么做,什么策略最适合?或者如果你手上已经有了重资产,你又该怎么做? 

点击下方按钮, 分享此篇文章给你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