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 Themes

为正义发声,为财富开路 8- 真实数据大放送

接上篇,的老粉可能都知道,每年都会试很多路子,算是“研发“,这都是用自有资金一条条路试错试出来的。大家看到的写出来的走通了闭环的5条路,多年来是试了差不多50条路,花了至少7位数的学费,才跑出来了今天大家能在这里看到的5条路子😂这次写这个系列也是因为自己已经测评完毕一轮,拿到结果了,所以且来分享一波真实数据。

据他们自己的披露,过去5期第一阶段的case group 12-18个月内已实现的回报率分别为:16%, 26%, 25%, 25%, 30%,现在基本稳定在30%以上,所以在所有的对话里面他们都信心十足地地引用30%左右的回报率当作未来的指引。

本来是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一下第一阶段的基金的,结果刚好踩上他们准备第一个trial的时间点。根据他们的说法,这个时间点踩得好,比第一阶段基金要快很多,两个月后就开庭,大概率他们会settle, 因为damages在100M以上,60M的settlement们就接受,所以预测30天之内连本带利一起回笼。

有点瑟瑟发抖,就问了一下案子的细节。他们说,一个走trial的案子还不是版权案子,是个商业案子。怎么回事呢?是原告公司的律师和他们认识多年(律师圈子是真的小,最近在打的官司多方律师全部都互相认识,打过交道),前期原告(也是个大公司)已经花了好几个七位数carry这个案子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但股东们开始不乐意花大笔现金打官司了,虽然赢面很大(基金的说法是,证据确确确确凿,赢面无限接近100%,不知道这个案子们怎么会输😂)

为什么原告股东们不想继续打了呢?因为原告是个科技公司,而科技公司每轮融资的估值方法大家都知道,是按经常性收入乘以multiple的(这个就是特别简单粗暴的一个大白话说法,省掉了一切细节,你杠就是你对),也就是说,继续投入现金打赢官司拿回一大笔赔偿金,这是一次性收入而不是经常性收入,所以对他们估值和未来的上市没有任何帮助;如果把同一笔现金不投案子但是投入在业务里面来增加经常性收入,能把估值干上去,才是符合股东们的核心利益😂所以,股东们不想继续花钱干了,说找个诉讼基金接盘算了。

因为基金的律师和原告的律师都是多年好友,follow这个案子有几年了,所以情况一有变化,这两帮律师一拍即合,这个基金就把这个案子接手了。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完成了,据对方说连deposition录取口供阶段都有被告公司的员工和经理们提供了自己公司(被告)是如何纂改销售数据来逃掉本该付给原告公司差不多快上亿的销售分成的。总之,就是真的不知道这个官司们怎么会输。

说,如果风险这么低,那确实值得一试,回报率啥情况?

他们给看了模型,如果真的按照他们的估计,对方愿意用60M在开庭之前settle, 回报率大约是30天300%😂

不信,又问,那律师挂了怎么办?

他们说,每个案子都有一个律师团队而不是一个律师。说到这他们笑了,说确实有一次碰到了律师被车撞了的情况,那就是别的律师继续做,没断线的风险。

说,那即使赢了对方拒不付钱怎么办?

他们说,在接每个案子之前,都会先做个asset search资产搜索,所以你看到为什么被告基本上都是家喻户晓的跨国大公司,就是因为要确保对方是有足够多的资产来执行判决。在判决生效之后,对方是有一定期限上诉的,如果也没上诉且拖延赔偿,被告每天都有利息在累计,几千万的赔偿金每年的利息就是几百万,所以对于被告来说,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早点付钱,不然投资人最后拿到手的钱更多,回报率更高。

说行吧,同时也去查了别的诉讼基金能查到的数据,反正外部的数据也说打官司的平均回报率也差不多在20%-30%之间,所以就决定小额试试。

他们说,这个案子可以接受小额,因为走完流程的钱并不需要太多,额度有限,每人只能限购😂正常的官司版权的案子这么小的额度是来不了的。说行,先试试这个看看,如果你们的判断准确,证明模式可行,赚钱了后面自然每年都加码。

然后就是30天的等待期了。真实情况到底是咋样呢?发生了啥呢?只能说,电影里演的都发生了下次聊!😂😂

点击下方按钮, 分享此篇文章给你身边的朋友!